郑达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长子,一得一失之间不知对他来说是喜是悲,但是他因为儿子的死而哭泣了几天几夜,亲自为他守灵来看也许郑达的心思可想而知。他虽然打败李晃二十余万大军,但是自己的儿子陪着在这场战争中死难的士兵魂归地下,对于将军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但是对于蜀王的世子来说却是飞来横祸。郑达内心的伤感以及愧疚最后化为疾病吞噬着他的健康。而且经此大战,郑达元气也是大伤,只能困于蜀地自保了。
而李晃打败回到自己的地盘之后,突然他有一种感觉,他的生命可能也要步入末期,如今的他不仅是年过半百,而且已经快到六十,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而且他的精力也不如从前了,恐怕现在的他已经没有当年的意气风发,那么随着李晃的老去,两个问题越加频繁地出现在他的脑海,第一是要不要在生命的最后的阶段过一把皇帝瘾,第二就是谁将接管他打造的基业,他有很多儿子,但是他认为没有一个成才的,谁他都不放心,但是他的基业必须有人继承。他的长子李休裕与郑达的长子一样英年早逝,而现在最有竞争力的是次子李义珪以及三子李义桢,他们俩之中李义珪虽然年长但是却是婢女所生的,而李义桢却是正妻张氏所生,李晃十分尊重张氏,而且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义桢应该继承大位,但是李义珪为人奸诈狡猾有李晃的风范而三子义桢却是一个忠厚的人。李晃认为在这乱世也许义珪更适合当君主,可是由于义桢的忠厚,有不少的大臣跟李晃说应该尊重传统立嫡以长,让李友桢为齐王世子。
其实在李晃心里还有一个人选就是他最喜爱的侄子李友文,李友文作为李晃的侄子在李晃创业之后不久前来投奔,而且随着李晃南征北战颇有战功,而且李晃认为他还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李晃让他掌管税负,他居然可以征收到大量的金钱以支持李晃的作战,因此他在李晃心中也成为接班人之一。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侄儿,李晃很难绕过自己的儿子立李友文为世子。而李义珪此时看出他父亲此时在考虑谁为接班人的想法,积极拉拢群臣,而且还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群众请愿活动,在各地编造祥瑞的假象说李晃应该代雍自立当皇帝,而且他还几次让大臣去对大雍王朝的小皇帝说齐王深得名望,陛下应该行禅让之事以成全百姓所望。小皇帝是李晃立的,他一听到群臣这么说,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无可奈何,而群臣就将早已写好的传位诏书拿出,让小皇帝盖章而已。
李晃接到小皇帝的传位诏书,一看就知道这是李义珪的伎俩,痛骂群臣说这是要将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同时给皇帝上表说他忠于大雍王朝,毕生做大雍王朝的臣子,如果陛下再说出禅让之事,那他就要挂冠封印,退隐山林做一个隐士,同时他还将所有劝皇帝禅让的大臣或贬或杀,但是同时他又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那些人留下来的位置,并没有听取小皇帝的意见而是一贯的我行我素。这样一来很多人看不懂李晃的意思了,像张子振以及赵汉杰之辈也在想李晃现在到底在想什么,李晃到底想不想当皇帝。而此时的李晃对于这个问题还在纠结,但是他不能容忍那些被惩罚的官员居然不问问自己的意思就搞出了这样一件事,而对于这件事。这些官员着实也是冤枉的,因为他们成了李义珪的替罪羔羊,而李义珪也因为这个被李晃冷落。
李义珪一计不成又来一计,他知道自己父亲好酒好色的本质,私底下搜集了很多的美女美酒,他准备将这些送给李晃,可是李晃收到这些美女美酒之后根本不为所动,虽然照单全收但是对于李义珪还是冷落在一旁,这让李义珪不知所措,只能暂时隐忍下来。因此李晃的朝廷又一次陷入平静,李晃可以静下心来思考未来的道路。
就在李义珪想方设法当世子的时候,东南方的崔朗与明宏昌正在开战,崔朗看到李晃战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