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闱场试锋芒(第1/3页)  横海异闻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人也是赞了秦游几句。这安信禅师十分的老到,秦正己托他把儿子引见朝中掌权的老友,好让儿子打入京中上流社会的圈子,他却在明面上只字不提,而是给秦游提供了一个机会。他选了秦正己当年关系最铁,现在最有实权的四个朋友,让秦游在他们面前展示才华。如果秦游有本事自然能打动几位到时给他摇旗呐喊,他的功劳自然不用说;如是秦游没本事,他也没强求位过这几人,什么人情都不搭,又不得罪秦正己。秦游一一都看在眼里,这是他第一次领教京里官场的行事方式,心中揣摩着,对这官场的规则又多了一分体会。只是他与老父亲不同,他不但继承了老父的多谋,同时也继承了外公的勇气。所以的风格是外柔内刚,遇事多思,但是总还是愿意向前再向前,不愿吃回头草。

    秦游在安信这里和四位大人盘桓了大半日,对他们的考问是对答如流,同时又礼数周全,执子侄礼非常的恭敬。这令几个长辈很是满意,连安信长老都在心中暗暗感叹秦正己生了个好儿子。

    晚上,因为几位大人要随宰相一直呆到后天才回京,于是在安信这一起用了素斋。席间大家熟络了很多,气氛也轻松了下来,讲了很多京中官场的轶事,让秦游受惠良多。

    晚饭过后,秦游起身告辞,说春闱在即,要回去加紧攻读。虽然他也想在几位叔伯面前伺候,但是还是告罪回去温习诗书。四人当即说,还是要以学业为重,都嘱咐他好好用心攻读,不必拘礼。

    转眼间到了快要科考之际,刘缜这才不慌不忙的找到庙里见了秦游。兄弟二人自是都喜欢的不得了,相约一同去参加会试。按照惯例,春闱每次考三场,每场给举子们三天时间答题。前面的经义和诗赋秦游都是从容答过,他关心的重点是这次春闱的策问。如果他没有猜错的话,必然与皇上要兴兵有关。熬到了第七天策问的题目出来了,是“君子之于天下”。这句话是取自古代的一位大贤孔子的语录,原文是——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处于上位的统治者,对于天下的百姓不要分出远近亲疏,要按着大义的标准去对待他们。历代大儒都把这解释为儒家中庸大道的一种体现,理解成君王要对百姓一视同仁。但是当年秦正己曾给儿子讲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孔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政的人对待百姓不要带感彩。不能像普通人过家家一样,以人情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应该站在政治高度上就事论事,只按真确的方法去做事,不能掺杂个人的感情和喜好。这其实是一种要求从政者做到无情无心的状态。

    看到这份试题,再联想到当朝这位皇帝平素里的杀伐果断,和前些天几位大人谈到的皇帝想要对安西达继续用兵的苗头。秦游立刻心里有了主张,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行文时一反应试文体的诸多规矩,直指核心。从阐述天下大义开始入手,然后讲天下事分久必合,再说到我周边的小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附庸,然而到如今不服王化久矣。方今天下的大义就是统一,壮大我大陈。然后又指出,近一百多年来这东天部洲乃至其他两大部洲上的王朝兴替,大国不断吞噬小国的经历。最后明确指出收复周边的国家就是天下大义所在,如今安西达欺我中原无人,天子奋衣出征,然而朝野上下还有人说三道四,这就是与大义相左,是逆天而行。秦游把从刘缜处听来的天下三大部洲的形式,和四位朝中大员对朝政的分析都融入了他这份试卷之中。足足酝酿了一天时间,然后一挥而就,在第二天就交上了试卷。接下来几天就无所事事了,这种大考一般都要把举子们统一带到专门的试院中,然后关闭大门数天。里边的不许出来,外边的不许进来,考生自备干粮和清水,任何情况都不准出门,就是死也要死在考场里。每人一间小格子房,遇上三急是要申请由差役看押着举着“出恭入静”的牌子方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