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节(第1/6页)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全能的。这种精神常常遇到它的对立面。从伦理上判断,我们不能不积善,即或有意作恶,在伦理判断上,也不会认为积恶是对的。虽说如此,也未必能保证使善处于优势地位。我们应该感到,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有行善的义务,同时要知道其代价是很高的。我们还知道,为了行善而牺牲自己时,尽我所知,这种自我牺牲也许完全不会带来善的普及。

    池田在一个人身上,也有良心和贪欲c爱和憎这样的对立和关联,并且也不能保证良心和爱一定取胜。人为了爱和良心面否定自己,牺牲自己是极为困难的。

    汤因比我的结论是,人生是“似非面是的”c烦琐的c艰难的和痛苦的。人处于这样境遇,应该如何应付呢

    小乘佛教主张通过消灭去消灭生命而进入涅槃。大乘佛教认为佛陀和菩萨随时都可以进入涅槃。然而却自动地推迟不入。佛陀和菩萨之所以这样作,是为了自己暂时不出离而帮助其他有情的东西出离。对菩萨来说,为了作到这一步,不知要经历多少劫数。

    比起小乘佛教,我更赞同大乘佛教的理想。这大概是因为大

    402

    第三编第三章善恶与伦理实践

    乘佛教的理想,接近于基督教的理想,而我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培养起来的吧。

    池田人应该怎样生存下去呢这个人生最大的课题是宗教和哲学的出发点,也是要争取达到的归宿。正因如此,具体地表达是很困难的。

    我想它的基本方向,也像博士所说的一样,应该是大乘佛教的生活方式。就是说,大乘佛教的本质就在怎样树立在利他的实践中,感到无尚喜悦的自我。

    6与慈悲的实践

    池田现代社会最缺少什么我想是深刻的“人类之爱”。

    但是,不管怎样强调“爱”的珍贵,只是强调是不够的。现实中,在其深处却往往隐藏着“憎恨,或者戴着“爱”的假面具的利己主义,在那里徘徊着。

    汤因比在现代西方语言中,“爱”这个词完全是另外的意思,并且是作为正反两种含义使用着。不管哪种含义,爱总是意味着。但一种是“想给予”c“想帮助”的;另一种是“想夺取”c“想占有”的。所以,实际上是需要用两个另外的词来表达的。

    您说得很对,我也想现代社会中有一种倾向,即不是“夺取”的爱,而是“给予”的爱,正在非个人化,而且不断丧失。所谓“非个人的爱”,在语言中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因为我们从经验中知道,献身的爱通常是存在于个人的感情之中。献身的爱是为别人而怀有的东西,这是一个人通过献身的体验,想帮助对方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所引起的行动。

    池田您说在今天从个人生命的实践中产生的“给予的爱”正在消失吧。这倒不如说“给予意义上的爱,是被福利政策或慈

    403

    展望二十一世纪

    善团体的活动所独占。爱正在变成一种不是扎根于个人感情,而是将被制度化了的东西。

    汤因比在今天我们面临着爱不断地消失在非个人化中的危险。原因之一是因为现代的世界,在以极大的规模活动着,并且形成了非个人化的组织。从一方面说,这是为了应付现代巨大的“数

    量”和“规模”;从另一方面说,大概是因为西欧各国从十七世纪以来,生活在不断社会化。在过去三个世纪中,西欧暂时统治世界的结果之一,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非个人化,并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

    在近代西欧,爱的非个人化如实地反映了西欧语言“慈善”是进化了。这个词的语源是拉丁语“caritas竹。它的宇义就是“爱”。

    然而,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英语“charity”已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