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春风得意县试去 胸有成竹笑归来(第1/2页)  红楼之位极人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很快,县试的考期到了。天还未亮,王子腾的心腹c祖上世代在王家当管家的王适便亲自驾车送王伋到考棚外,见贾珠也到了,王伋便从青砚手中接过石氏亲自为他收拾的考篮,与贾珠一起从正中的龙门进入考院,在院中等候县官唱名。

    黎明时,县令李大人身穿整齐的官袍立于阶上,说了些勉励学子为国取士的话,又郑重强调了一番考场舞弊的下场,便让开了正门,前来应试的学子们由小吏们一一确认身份并搜身检查过后方可入场考试。

    虽说大洪建朝以来,延续了唐宋时的文学鼎盛,在科举上极为重视,但到底是童生初试,严格程度无法与乡试和会试相提并论。几个担任搜子的小吏见王伋是个小孩,衣料又结实体面不似平常人家,于是也不敢十分为难,不过是仔细检查了王伋的篮子,确定里面只有一套上好的的笔墨砚台及些许食物,又大略地自上而下拍了拍王伋身上,便放他进了门,并没叫解衣再搜。

    进了考场,王伋与贾珠从考官手中接过考卷,便在相邻的位置上坐了下来。王伋见自己卷子的一角待封弥处用粗重的小楷写道:“王伋,官籍,顺天府大兴人,祖籍金陵。年九岁。瘦高,大眼,剑眉,美姿仪。高祖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曾祖一等将军王冲,祖三等将军c步军指挥使王钦,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认保人杨毓。”

    王伋看了不禁感概科考严格,不但姓名籍贯c祖上几代的职业官爵一清二楚,竟将考生的外貌形容也一丝不差地描述出来。又知这位杨毓便是父亲为自己找的担保人,原先外祖缮国公麾下的参军,如今刑部的杨侍郎的长子,前些年刚刚进学那位廪生。

    此时,考院外又有县官怒斥及学子痛哭哀求的声音,王伋知定是有夹带纸片或者冒名替考的。不论此人是否有意舞弊或者只是粗心大意,大洪关于科举舞弊的规定一向严苛,怕是长久时间内与科举再无缘了,若是乡试以上冒名替考的甚至还将有牢狱之灾。

    当下王伋更是不敢大意,仔仔细细地看了几遍考题,见仍旧是依照惯例的四书文二篇和试帖诗一首,并没有什么花样,于是心中方定。

    因是顺天府下属的县试,不比南方的考题往往出其不意。又在天子脚下,考生中不乏达官显贵的后辈或族人,不好出的太过刁钻,因此这几道题目的水准虽说尚不算低,但颇为常见。

    王伋想着,原来在苏州时,老师林如海也曾出过好几次类似的题目叫他用不同的立意写出来,当下心中便有了底气。

    只见王伋不慌不忙地将起草用的纸张摊开,挺直了脊梁,一边研墨一边思索,没多久便研了满满一砚台的浓墨。同时心中一动,即刻拾起笔,流畅地写了起来。

    因为心中早有许多从前写过了的文章可用,王伋的思路极为顺畅,笔下如走龙蛇,也不完全照着从前所作,只用了老师赞扬过的精华之处,另写出一条新意来。

    隔座上,贾珠因为第一次下场,心中紧张,看完题目竟迟迟想不出开头。见表弟竟几乎不假思索地运笔如飞起来,原先就有些犹豫的贾珠心里更是急迫起来,却仍迟迟动不了笔,一张脸顿时更苍白了几分,几乎出了一身冷汗。

    刚到晌午时,王伋已堪堪写了满满三大张纸,两篇文章和一首诗俱已写好了,只需再略加修改誊到考卷上便可大功告成。王伋不由地松了口气,折腾了一上午肚中早有些饥饿起来。便放下笔,将写好的草稿仔细放在一边,打开盛食物的篮子,准备休息一下填饱肚子。

    王伋将篮中的食物拿出来,不过是一小碟冷切的卤牛肉,以及几块不掉渣的点心,并一壶仍有些余温的野鸡崽子汤。

    饶是这样简单的食物,在很多寒门考生眼中仍是难得,再加上在场的许多考生才刚刚理顺思路,此时正急急忙忙行笔。却见王伋年纪小小竟一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