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敌人(2)(第2/4页)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遇到小棍子你就挨,遇到大棍子你就要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而执行廷杖的人,基本上都是锦衣卫。这伙人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开展体育活动,随手一抡,不说开碑碎石,开个屁股还是不难的。

    所以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如无意外,二十廷杖绝对足以将人打死。

    但一直以来,意外始终在发生着,一百杖打不死的有,一杖就完蛋的也不缺,说到底,还要归功于我国人民的伟大智慧。

    综观世界,单就智商而言,能和中国人比肩的群体,相信还没生出来。而我国高智商人群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从没路的地方走出路来。

    打不打屁股,那是上级的事,但怎么打,那就是我的事了。为了灵活掌握廷杖的精髓,确保一打就死,或者百打不死,锦衣卫们进行了艰苦的训练,具体方法如下:(有兴趣者,可学习一二,但由此带来之后果本人概不负责。)

    找到一块砖头(种类不限),在上面垫一张宣纸(一点就破那种),用棍子猛击宣纸,如宣纸破裂,则重新开始。如此这般不断练习,以宣纸不破,而砖头尽碎为最高层次。

    如果能打到这个级别,基本就可以出师了,给你送过钱的,就打宣纸,打得皮开肉绽,实际上都是软组织损伤,回家涂了药,起来就能游泳。

    要是既无关照,又有私仇的,那就打砖头,一棍下去表皮完整,内部大出血,就此丧了命那是绝不奇怪。

    顺便说一句,在当时,另一个技术工种也有类似的练习,那就是砍头的刽子手。这也是门绝活,操作方法与打屁股恰好相反。找一块平整的肉,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张宣纸,用刀剁宣纸,把下面的肉剁碎,上面的宣纸不能破损,就算是炉火纯青了。

    练这一手,那也是深谋远虑,如果给钱的,一刀下去就结果,不会有痛苦。不给钱的,随手一刀,爱死不死,多久才死,反正是你的事。

    如果有给大钱的,那就有说头了,只要不是什么谋反大罪,不用验明首级,再买通验尸官,犯不着人头落地,就能玩花样了:顺手一刀砍在脖子上,看上去血肉模糊,其实上大血管丝毫无损,抬回去治两天,除了可能留个歪脖子后遗症外,基本上没啥缺陷。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含量,什么“庖丁解牛”,和砍头打屁股的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拉到刑场上都杀不死,打得皮开肉绽都没事,这就是技术。

    技术决定效益,这是个真理。

    所以长久以来,打屁股的锦衣卫日夜操练技术,毕竟人家就靠这手本事混饭吃,不勤奋不行。但日久天长,朝廷也不是傻瓜,慢慢地看出了门道,为保证廷杖的质量,也研发了相应的潜规则口令,分别是:打c着实打c用心打。

    所谓打,就是意思意思,谁也别当真,糊弄两下就没事了。

    而着实打,就是真打了,该怎么来怎么来,能不能挺得住,那得看个人体质。

    最厉害的,是用心打。只要是这个口令,基本上都是往死里打,绝对不能手软。

    这三道口令原本是潜规则,后来打得多了,就成了公开命令,不但要写明,而且打之前由监刑官当众宣布,以增加被打者的心理压力。而赵用贤和吴中行的廷杖命令上,就明白地写着着实打。

    既然是着实打,那就没什么说的了。虽然有人给锦衣卫送了钱,也说了情,但毕竟命令很明确,如果过轻,没准下次被打的就是自己,和钱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屁股更重要。

    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既然同样是着实打,同样是读书人,体质相同,为什么吴中行丢了半条命,赵用贤却如此从容?

    原因很简单,赵用贤是个胖子,而吴中行很瘦,用拳击术语讲,这二位不是一个公斤级的,抗击打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