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9章 大飞机之痛(第2/3页)  重生之权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署,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1970年9月,三机部首批支援人员到达上海,由熊焰c马风山为设计组负责人。

    在当时发展社会主义科技事业路线的指引下,在两弹一星成功经验的鼓舞下,从全国各地各部门调集的500多名技术人员,发扬独立自主c自力更生c革命加拼命的创业精神,协作攻关,历尽艰难,终于于一九七八年完成了飞机设计。一九八零年九月二十六日,运十客机首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只用了不到10时间。

    运十飞机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c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的宝贵经验。机体国产化率100,除发动机向国外采购配套外,航电和机械系统国产化率超过96。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部标准研制的。

    大飞机整个研制过程没有依赖一个洋人,是我国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同时,运十大量引用了国外先进技术,绝不是象某些人所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可以说,708工程的实施,给我国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质的飞跃。

    运十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实用升限高达12000米,最大航程8300公里,与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

    运十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先后飞到北京c哈尔滨c乌鲁木齐c郑州c合肥c广州c昆明c成都,7次飞到拉萨。至1985年2月停飞为止,总共累计试飞130架次,170飞行小时,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

    运十的座公里耗油量优于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80年代初,“三叉戟”飞机仍是我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种之一,运十能在主要性能上超过它,对航空工业还比较落后的我国来说,其意义非常巨大。

    运十的研制费用总计58亿元人民币,而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是1520亿美元。这对于那些老外们来说,简直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运十是由中央直接指挥c中央各部委c军队及全国21个省c市c自治区的262个具体单位集体创作c大力协同的产物。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拥有了自已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复杂技术,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民航工业以前不能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c苏c英c法之后,第五个掌握了制造100吨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而且在y10研制的10年中,还同步研制成功了与jt3d7性能相当的915发动机,并成功地装在707上进行了飞行试验。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机工业打下了基础。这是我国航空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时,国内舆论界称赞它是“自力更生与引进国外技术的一次很好的结合”。西方对我国运十研制成功给以极大关注。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

    航空工业从它在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先导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集材料c机械c发动机c空气动力c电子与自动控制c武器等最前沿技术之大成,成为一个国家科技c工业c国防实力的象征。我国的航空工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多年中,它与我国的航天事业比翼齐飞,迅猛发展,各个系列型号的歼击机c强击机c轰炸机c陆续飞上蓝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