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章 日经指数(第2/2页)  重生之权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笔业务就先从做多日经指数下手吧。”

    “我也是这样计划的,这几年日本经济发展势头很好,日经指数正在不断冲击新高,根据我的分析判断,有可能会突破四万点大关,而现在才刚到三万三千点,这就是说我们还有七千点的利润空间,我准备采用保证金制度,最大化的扩大我们的交易量。”

    所谓的保证金是期货市场通用的一种办法,意思是说你可以用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进行大笔的交易,打个比方说,你只用两百五十美元就可以进行一万美元的期货交易,当然了,这样做不仅手续费很高,而且风险还很大,如果损失超过你的本金时,机构将会强行平仓,这就意味着你的资金全部打了水漂。

    从黄沙的计划来看,显然他是很懂得如何用最少的钱去博取最大的利益,思路虽然正确的,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前景太乐观了。

    御杰在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曾经专门研究过那次使日本经济倒退二十年的大股灾。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有两个极端的表现。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c电子c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至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c拉美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伏在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之下。

    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被称为“平成景气”。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风暴中,短期下沉后率先复活,从而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暖。

    以后,股价一直呈强势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为当年日本gdp的16倍,人均gdp超过了美国c德国c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dp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64上升到1990年的137,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年达到3830亿美元,居世界首位。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如痴如醉,纷纷投身股市。

    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对日本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呢?用克林顿时代美国财政部长萨莫斯的话说,“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

    着名经济学家宋鸿兵在《货币战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快感之时,一场对日本金融的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国际银行家终于开始出手了。由美c英c日c德c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只好被迫同意升值。

    1987年10月,纽约股市崩盘。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继续下调利率。很快日元利率跌到25,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此时,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年之内涨了300,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