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七章:无人区(第1/2页)  帝国神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也许是这个时代最为博学的智者--亚里士多德在整个亚历山大帝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从亚历山大幼年时代的教育培养,还是目前的策略支持,都使其成为帝国隐形的支柱。     面对如此的选择陷阱,亚历山大罕见的征询自己的老师的意见。     老人带领自己庞大的,由弟子和科学家追随者组成的阵容,对整个方案进行详尽的考察。     对于最北面的线路,很显然的优势就是尽量避开所谓的自然险阻,曲线前进,(这在之后的数百年之后,成为一个唐代僧人以及他所带领的具体数字不明的徒弟,辗转来到西域求取佛经的经典路线,此人便是无人不知的唐玄奘。)。     然而事物总是具有其两面性质,曲折前进意味着,要行得更远之路,这对于给养是更加可怕的消耗,自然险阻较小,则意味着必有更多的游牧民族、部落和强盗。这样的骚扰,亚历山大已经在湿热的印度大陆领教了一番。     他绝对不想再次忍受,纵使整个帝国远征军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但是波鲁斯沿途布置的供给点,则不可能成为固若金汤的永备工事,来防止苍蝇般的抢劫者。     对于中南路线,跨过印度半岛,面对的则是更加捉摸不定的蛮瘴之气,和未知的奇怪气候,这个敌人则更为强大,它犹如一个恶魔,永远隐藏在云雾之中,使人感染恶疾。对于一个高大强壮的马其顿战士,他挥舞宝剑甚至能斩伤战神,却奈何不了疾病恶魔。     仍然作为亚历山大的朋友的托勒密,亦不同意这个行进路线,知识渊博的蜜雪儿告诉托勒密,记载中的亚历山大就是死亡于一场突然而至的疟疾。     最南端的海上路线,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院团队花费了最多的精力以及最长的时间进行研讨和论证。     从先后两次希波战争到从马其顿挺进波斯帝国的成功,使得跨海航运作战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尽管有那么几次面对充满无尽力量的波塞冬,折损船只和勇士的生命,但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但此时面对的是广阔的印度洋,从海上行进的巨大的优势就是:只要有足够大的、足够多的运输船只,那么海水将会提供巨大的浮力,洋流亦会助力远征军的前进。     可惜的是赫勒斯滂海峡的成功不能在宽阔的大洋之上复制。     亚里士多德的最终结论是即使建造更为庞大并且坚固的运输船队,却缺少一种新式的、巨大的风帆用来利用印度洋之上的季风。     而设计这样的风帆极为耗费精力,并且需要不断的远洋试验论证。     几年或是十几年、几十年,伟大的哲学家和帝国最为精妙技术的工匠也不能够做出承诺。(事实证明,直到人类的大航海时代,远洋船才得以大获成功。)     亚历山大大帝绝没有耐心甘于这样等待。     于是在现有条件的局限下,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次北方路线。     后来远征军才得以了解,他们即将面对的是著名的帕米尔高原。     没人能够知道这里被古老的东方华夏古国称为“葱岭”,海拔高达四千米以上,除了闸门般绝地的喜马拉雅山脉之外,还包括无数大大小小山脊沟壑。     而在真正称得上远古时代的四亿年前的奥陶纪,这里的地貌已初步形成,它真正经历了诗书之中的:“沧海桑田”。在数亿年中,几次变成海洋,有几次变回陆地,最终竟然成为渺无人烟的荒凉高原。     按照那个诡吊神秘的巴松的说法,在这高原之上曾经有过一场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旷世大战,交战的双方令人难以想象,交战的情景用最华丽的语言和最博学的诗人也难以描述。     据说关于战争的记录被藏在一所庞大无比的图书馆之中,那里号称收有万物运行之奥秘和世界诞生的所有秘密,令人神往,这神秘所在藏在最为隐蔽之地,将在托勒密之后的探险之中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