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三九 罄竹难书(第2/3页)  七海扬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更不是晋藩c忠贞营那样的百战之士,这群拿惯了锄头的农民根本不适合上战场,在流动作战中,他们可以凭借绝对数量给予清军二线部队强大的震慑,并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力量,但在正面战场,往往一触即溃,至少在顺昌之战后,统帅部已经严令陆军各部不许与义军连营参加正面战斗。     而义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数量实在过多,最巅峰的时候,合众国统计下的福建就有三十四万义军,合众国从未给这群义军发饷,顶多把府库中那些用不着的缴获武器无偿赠送给他们,义军的存在是因为他们能在盟军的掩护下不断打下一块又一块的地盘,通过抢劫的方式获得米粮财货来支持义军的存在,如果不是他们的作战对象是满清,用流贼来称呼这些所谓义军更为合适,实际上,合众国也发不起三十多万人的饷,举国之力养不起,重心在云贵的情况下更养不起,等到义军无处可抢无处可掠,而又攻打不下坚城的时候,崩溃和逃散就是最终的结局。     实际上,收复福建就是一个巨大的包袱,明末的福建约有七百多万人口,迁界禁海影响了其中近三百万人的生计,而这些人又通过组织义军,‘扫荡’周边的形势把更多的福建百姓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之中,福建的秩序已经完全丧失,纵然收复福建也是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合众国可没有资源给福建这数百万张嘴供给半年的吃食。     等到来自周边省份的援军陆续抵达福建的时候,福建的战事就趋于完结了,陆军进行了最后一战,用搜检到的清军火药把漳州府城炸开一个豁口,最终导致了府城中的近两万清军投降,而随着满清大军压境,各路义军开始分崩离析,陆军从中拣选了六支义军支持和编练,组织了一支规模在一万五千人的力量,编组为闽粤义从军,其余一并遣散。     除了先期撤往潮州的难民,只有义从军家属可以直接进入潮州境内,其余无论是义军还是普通百姓,都被安置在了集中安置区和海外岛屿之上,等到盟军彻底撤出福建的时候,一共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福建百姓逃到了盟军的实际控制区。     广东连遭战事,人丁损失严重,晋藩移民三十万前往广东各府屯垦,其余一百一十万全部交由合众国安置,这是合众国在福建获得的最大财富,也是最大的损耗。     唯一庆幸的是合众国已经不缺领土对这些人口进行安置,吕宋c南华两个一级行政区和婆罗洲c九龙两块殖民地都迫切的需要人口,当九月的东北季风吹拂起来的时候,各类船只满载着移民船从沿海岛屿接上福建难民下了南洋,漳c泉百姓自古有下南洋的传统,听闻前往澳洲c南非c锡兰三地不仅可以直接获得国民身份,还可以无偿分配土地,大量的福建百姓前往这三地,充实了这些地方的人口。     统帅部动员了所有能动用的船只用来转运难民,就连战列舰都加入其中,但仍然没有办法一下转移这么多的人口,部分人暂时安置在了南澳c平潭c金门和澎湖三地,虽然移民局很想让台湾接纳部分人口,但台北行政长官区对移民局说了不,如今的台湾已经有人口近三百万,虽然还未抵达上限,但却是合众国最富庶的地方,这里需要的拥有学识c技术和财产的自由移民,而不是带来治安问题的穷苦百姓,只有海外领土才对任何来自中国的人口敞开怀抱。     吕宋行政区是此次移民的最大接纳点,这个行政区距离大本营最近,也有更充裕的准备,行政区建立九年以来,已经拥有近六十万人口,而此次福建移民,吕宋计划在两年内接纳二十五万到三十万,让林谦的十五年内‘百万国民计划’更进一步。     福建有盟军坐镇,有惊无险,松江拓林镇的起义军却是比福建坚持的要久一些,拓林镇的反抗不在于迁徙百姓,而是为了配合海军行动,北洋战区故意没有投入陆军和陆战队,一度让满清以为拓林镇为合众国所弃,派遣兵马围攻,岳乐亦派遣水师支援,但岳乐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