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3章 李白的剑,杜甫的刀(第2/3页)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李白一生,既有远大的理想,而又非常执着于理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     这首临终歌,让我们看到,他在对自己一生回顾与总结的时候,流露的是对人生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     读完此诗。。掩卷而思,恍惚间会觉得,诗人好像真的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奋飞,那渺小的树杈,终究是挂不住它的,它将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为后人所瞻仰!     有些人即使生前不得志,不称意,但终究是不会永远埋没的,时间必定会为他正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当李白唱完这首临终歌的时候,他的剑意已催发到极致。     不过,他没有立即发动最强大招“青莲剑歌”,而是又唱起杜甫创作的那首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     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     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     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了下篇的咏叹。     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晰真切的形象。     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处境的,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同情;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杜甫自身的感慨。     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杜甫的触动太强太深,以致他每次醒来,总是越思越愤懑,越想越不平,终于发为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李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临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可言!     生前遭遇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寂寞无知,夫复何用!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也包含着他自己的无限心事。     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     当李白唱完这首歌的时,杜甫也已出刀,并且将刀意催发到极致!     青莲剑歌!     咫尺天涯!     刀剑合璧,天下无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