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4章 千古绝唱(第2/2页)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     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     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兼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太史公司马迁,在刺客列传里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     另外,战国策中提到,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     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他还掌握了易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     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     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c亡身c含志c烈妇c沉名c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此时,因为李白的歌声太难听,嵇康忍受不住,突然收起古琴,主动跳下擂台。     李白微微一笑,踏着闪现疾风步,又向阮籍扑过去。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c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据说,阮籍能作“青白眼”。所谓青眼,就是黑眼珠,两眼正视,眼球上黑的多所谓白眼,就是两眼斜视,眼球上白的多。     对待不欢迎的人,他就用白眼看他对待欣赏的人,就用“青眼”相视,所以有个成语叫做青眼有加,与青睐同义,表示对别人的赏识或喜爱。     爱怎么活就怎么活的阮籍,哪管它叔嫂有别的礼教,他执意为嫂嫂送别也不管男女大防,为素不相识的少女哭丧。     他醉卧美妇人身边,也拎着酒缸赶着车,穷途末路之际就啼血哭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酒量不好,偏又嗜酒如命,自作古琴曲酒狂。     曲中既有极致的慷慨激昂,又有委婉的萎靡颓伤,如受伤的困兽,一路跌跌撞撞,似乎在诉说着他一辈子拧巴的心理和纠结,让人唏嘘不已。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领头人,他的行为模式代表了竹林名士集团的气质。极端的浪漫c自由和个人主义,与当权者c政治保持距离,贯穿了竹林名士们恣意挥洒的一生。     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三国魏晋,正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战争c饥荒c瘟疫c异族不断轮回,迁徙c死亡c政斗成了每天必须面对的话题。     但是,即便是在最深的黑暗里,他们也用鲜活的姿态,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点亮了历史的天空!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