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开始收割,因姚家在泡种时就用灵池水滋养过,所以她们家的稻谷比同样的稻谷早几天。
这种情况没有人会怀疑什么,早几天晚几天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今年出现了一种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板桶。
去年收割时,宁月看到了收割方法又慢又浪费时间。
所以在插完秧苗和种完山上庄稼的闲散时间里,让自己家爹和大伯,二伯做出了这个东西。
宁月画出了图样,他们几人自己折腾。
村里的一个木匠叫唐大山,也就是上次来缝书包的唐嫂子的丈夫,他们是外来户,也住在村尾。
家里没有做木工的工具,要想做出来,就得有专业的人来帮忙。
几个人忙活了两天,就以一个小型的板桶出现了。
宁月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使用一棵钉子,全是木梢头,就能做出无一丝缝隙和不漏水的东西,简直太神奇。
板桶为什么叫板桶呢?姚家悌也问过宁月,宁月也不知道为这什么这样叫,前世在乡下的时候,那些农家就是这么叫的,只是后来工业越来越发达,机械慢慢的取代了板桶。
板桶的样子是有点像船一样两头翘,只是不像船那么长,基本是个正方型,两头翘是为了在田里推动时省力。
长和宽都是在两米,高在大人的腰部,约有一米这样,在翘起的两头板面上钉了一根木棍,方便拍打稻谷。
另外要用竹子编的竹苇把板桶围一半,为了是在拍打的过程中使稻谷不会甩掉出去。
当村里看到姚家扛着一个大木桶去田里时,在一次引起了注意。
钟家汉子:“姚家大哥,你这是个啥玩意儿,这么大家伙”
大伯:“这个呀,是二弟看见几个小的在木桶上敲棍子想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要干啥。”
“那咋以前没有看到你们弄这些东西出来呢?”
“以前,以前饭都吃不上,谁还没那个闲心去弄这嘛玩意儿呀,找吃得还来不急呢”
二伯,爷爷,自家爹,三妯娌,挑的挑竹筐,背的背筐,全上阵。
只见大家还是像去年一样先割出一些稻谷出来放一边。
能够放下板桶的大小后,把板桶放在田里,手里拿上一把稻谷往桶里甩打,打完一面在反过来甩打。
两下子,一把稻谷全脱粒,全都在板桶里了。
只是刚开始还不顺手,老是打到边上,找到感觉后就方便多了。
“姚二哥,你咋就那么聪明能干呢?我试试”
边上的几条汉子个个跃跃欲试。
姚家孝:“我也就是瞎弄,它和在晒场一样,只是一个在桶里,一个在打在地上。”
“这也不是我一个人弄出来的,唐家木匠可出了不少力,我们家试用,好用的话,他们家在用来看看。”
一句话两个意思:一是唐家有出力,二是要借用先让唐家用了在说。
明白人都听得懂,总有那么不知趣的。
当时边上就有人说了:“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也得先村里用了才能是外姓,大家说是吧!”
这话一出口,说笑的几人面色一紧,没人吭声了,谁也不理那娘们。
看到没有人理她,边上的男人脸色通红,拉着叽叽歪歪的妇女走了。
------题外话------
超强的“山竹”过后,一片狼藉。
在一次感受到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渺小。
感谢那些在风雨为我们的平安做出一切努力的人们。
当我们在安逸舒爽时,请别忘记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