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六章 恩科分歧(第1/2页)  建文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以说现在朱允炆是看黄子澄各种不顺眼,这恩科的时间本来是刚刚定下来的,现在黄子澄突然一说,又要重新再议。     虽然朱允炆知道黄子澄这人如何,但是明显内阁现在的另外三人是把黄子澄作为帝师来看待。可能也是因为朱允炆现在也不太好发作,不过如果这次李景隆连朱桂都搞不定的话,朱允炆肯定要实打实的给黄子澄一些责罚。     这责罚同样也要朱允炆费尽心机去斟酌,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局势自己只能撒糖,大棒就需要悠着点。目前朝廷中最靠近中枢的几个人还能保证完美的纯洁性,不过要是朱允炆利用李景隆的事情对黄子澄大动文章的话,朱允炆可不能保证黄子澄不会站到别的队伍去。     “皇上,臣以为这夏日恩科,对举子不利。”黄子澄慢慢的开始自顾自的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其一,就是气候不适宜举办恩科。贡院号舍极小,举子日常生活乃至三急都要在号舍内进行。而夏日气味散发的极快,臣以为夏日不适合于举子的发挥。     “其二,洪武二十四年会试,那么应该在建文元年举办下一次的会试。按皇上之旨意,今年十月将举办第一次恩科,次年三月则为正常会试。臣觉得这第二次恩科不如放在第一次恩科之后,筛选第一次恩科没有得到录取的才俊。而不应放在会试之后,令那些读书不精之人也有一条官路。     “其三,皇上下旨,第一次恩科由刘首辅主考。但现在刘首辅祸从口出,暂被免去首辅之位,臣以为翰林一位为恩科主考,不能服众。望皇上重新下旨,筛选主考才是。”     朱允炆听了黄子澄说的理由,算是脸色好看了些,毕竟这些理由也算是站的住脚,一条是一条,甚至仔细推敲一下,还蛮有些道理。     “臣以为两次恩科与会试安排过近,不甚妥当。”刚刚获得了朱元璋实录主编副手资格的方孝孺是没有什么官场经验,他对黄子澄背后暗藏的帝师的身份并不是那么的敏感,所以是大大咧咧的直接反驳了黄子澄,“臣以为,这半载之内,三场大试,这举子们也不堪重负啊。而初次科举主考一位,臣倒是觉得黄奉常说的不无道理。虽然现在刘首辅依然是一代大儒,但是在朝堂的威信显然已经不同旧时。”     朱允炆点了点头,因为历史上刘三吾就是因为科举遭遇了人生大劫,而现在朱允炆正是要用到刘三吾的时候,就有点不想将科举和刘三吾挂上钩。不然如果真是和历史上一样来个科场舞弊的话,那么朱允炆想保都保不住刘三吾的。     “朕其实有一人可代替刘首辅,不过这人,比你们四位爱卿都要年轻。”朱允炆突然倒是想起了一个最少在现在的时间点是前无古人的人,可以成为这个恩科的主考。     “洪武二十四年状元,黄观。”朱允炆的话完全出乎了在场另外四人的意料。     这黄观的大名,在场的四人都是明白的。要说他的成绩,那就是中国科举历史上第一个“六首状元”。何为六首状元?也就是从最基本的县考开始,再经历府考c院考c乡试c会试c殿试,这六场考试均为第一名。当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是自幼勤奋c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洪武二十四年殿试因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请皇上三思!”首先发声的出乎意料的是马全,“皇上,据臣之了解这黄观今年仅仅二十又九,这么年轻的年纪作为主考何以服众?臣常在内阁议事时不言不语,就是因为臣知道臣自己之资历c能力不足以服众。而这内阁只是以助皇上处理政事以备顾问,但是这恩科却是选拔人才之所,一众举子之年岁,大于黄观者有”     “马爱卿且慢。”朱允炆打断了马全的话,“朕一直不觉得年岁就是判断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