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二十六章:坎儿井(第2/3页)  圣途职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鲁番是中国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十六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三千毫米,可称得上是亚洲的“旱极”,也是华夏夏季最热的地区之一。而坎儿井是利用地下暗渠输水,基本上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田地。     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峰高近五千五百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却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多米。从天山脚下到艾丁湖畔,水平距离仅六十公里,落差则高达一千四百米,而且地面坡度平均约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凿井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出一口口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     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古代西域农民,正是凭借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才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坎儿井的最早记录出现在魏晋时代,唐代更有诗歌生动描述了坎儿井,如李群玉引水行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可见坎儿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发明创造。仅吐鲁番一地,坎儿井的长度就达到五千多公里、总数一千一百多条!工程繁大浩重,使得坎儿井得以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华夏古代的三大工程。王国维更是做出了公元前即有坎儿井的判定。坎儿井大小不同,小者内部只能容一人通行,大者可以放下一辆马车,中间沟渠有时会偏向一侧。本地人指给克兹洛夫的,就是一条‘双通道’坎儿井。从竖井垂绳而下,井渠中间是流水槽子,宽约两步,两侧都有两三步宽的行人路面。众土匪走在其中,但觉凉风阵阵,水汽烟煴,和地面的干燥气候如同两方天地,非常的舒服!觉得口渴了,直接弯下腰就能抄起一捧甘冽的井水。     盗墓贼忽然消失不见,金刚猫也急了,跑到地方一看:这里有一眼坎儿井的竖井。知道强盗钻进了坎儿井,可是井下有两个方向,谁也不能确定对方将会走向何方。     金刚猫把情况通报给苏老大。     暮光子爵还没看到坎儿井,自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去问商大叔:“商大叔,我的朋友发现盗墓贼钻进了坎儿井。现在我们不知道这帮土匪钻向何处,怎么办?”     商大叔笑道:“这还用问?肯定是向下游走啊!坎儿井的上游只会越来越荒凉,去哪里干嘛?下游则通向各处田地,出了龙口,不久就能进入村镇的咱们得快点儿了,克兹洛夫手里有欧瑞斯汗王的敕书,没人带头反对他们,所有的村民都会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尕依提过来!”     尕依提过不来。老汉是抬着传送阵行走的八老之一。好容易换了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汉,尕依提立刻跑到商大叔身边:“老商,撒事儿?”     “盗墓贼钻进了坎儿井。我们得提前堵住他们才行!但是没人知道他们钻进的是那条井!”     尕依提是谁?本土坎儿井造井师傅!一辈子亲手凿下十几条坎儿井,修复过的数都数不过来,他对本地的坎儿井可说是了如指掌。老汉捋捋颔下的山羊胡子:“早知道这帮家伙会钻进坎儿井,老汉一个人就能送他们回老家!”     子爵虚心求教:“敢问大爷计将安出?”     尕依提眯眯眼,细缝中露出一道凶光:“老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