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8.1第 138 章(第1/3页)  菩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暮春如酒, 仲夏尧蓂。     到了这一年的五月, 被俘的后夏皇帝和一干宗室贵族如期被押送到了建康。民众翘首等待了许久的献俘仪式, 在皇城南正中的宣阳门前举行。     那一天风和日丽, 太后带着幼帝, 端坐在宣阳门的城楼之上, 文武百官肃列于门下左右, 民众被允许远观。     天威震叠, 莫不敢从。在当朝太后代幼帝所发的一声“斩”字令中, 几十只羯人头颅顷刻间滚落在地。群情激荡, 民众所发的欢呼之声,几乎震撼了全城。     这是大虞南渡之后的这许多年里, 继数年前江北大战之后,南人在北方所取得的又一次空前的巨大胜利。这一次北伐, 不但彻底消灭了羯夏,斩敌首于京师, 并且,也将大虞的国境一举扩张了淮南一带, 共统州十八。南徐州、南豫州、南兖州,这些原本早就落入北人统治的失地,就此重归大虞。     献俘礼过去已经好几天, 建康的街头巷尾,民众依然还在热议着这个话题。他们口中提及最多的一个名字, 自然便是当朝大司马李穆。     李穆并没有像众人先前预期的那样班师回朝。     在灭了羯夏之后, 如今的北方, 除了几个还占据着边陲之地的胡国,和大虞鼎立相对的,便只剩下鲜卑燕国。     燕在三年前攻下洛阳之后,皇帝慕容替并未将国都搬迁到洛阳,仍以从前的燕郡为都,以洛阳为陪都而已。     这几年,借着逃到汝南的羯夏为屏障,燕国在占领了关右的雍、秦、渭、以及北徐州、北豫州,北兖州等原本归于羯夏统治的大片中原腹地,将国界蚕食南推到了淮北之后,便停止了战事,开始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滋衍人口,俨然一心立国,在北方,再没有发动过任何的军事举动了。     但是,就在不久之前,在李穆灭了羯夏,班师南归的路上,北方却再一次地传来了战讯。     北燕大军集结边境,向着潼关发动进攻。     慕容氏当年趁着南朝内乱夺下洛阳之后,双方以潼关为界,所在的华州西部,属李穆治下,东部则被归于燕国所属,暂时划地为界。     在平静了三年之后,慕容替此时突然发难,矛头显然直指长安。     李穆做了大司马后,长安这些年依然是由孙放之和高桓留守。他们对燕国始终保持警惕,潼关一带,一直有重兵把守。     但慕容替的这次用兵非常突然,加上精心准备,相较于守军,在兵力上,占了绝对的优势。一开始的势头极猛,迅速越过边界,占领了华州西部的十几个郡县,打到潼关之时,遇到守军借着地势展开的强劲狙击,这才停下了西进的脚步,双方暂时对峙。     军情紧急,孙放之和高桓一边组织防御,一边向李穆迅速传去消息。     就是在如此的情况之下,刚刚打完夏羯的李穆临时更改了计划,派人将俘虏如期押送回到建康,自己立刻率领大军掉头,回往长安加以应对。     对于普通的南朝民众来说,过去的这三年间,不但老天开眼,风调雨顺,从去年初开始,朝廷推行的许多民生改良举措,也叫他们如今的日子比起从前要好了不少。     在民众的眼里,这一切都来自于李穆。     因为南朝有了如此一个人物,叫过去所有那些曾因失望而致冷的血,重新变得再次滚烫了起来。     他们热切地期盼,并且也坚信,他们的大司马李穆必能继续他不败的战神之名,继彻底消灭羯夏之后,借着这回机会,再将占据着中原腹地的鲜卑人的燕国灭掉。     倘若如此,则大虞彻底收复北地,再次御临九州。这场二十年前起,最先由高峤发动的旷日持久的艰难的北伐征程,也将落下完美的一道帷幕。     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数十年的中原沉陆,一朝匡复,这将会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一桩伟大事业     就在举国民众沉浸在欢欣和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