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大河封冻乱武兴(上)(第3/4页)  覆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地诸侯如下仆,名为合盟,实为君臣?”问话的乃是颍川辛评辛仲治。     话说,其人早在袁绍尚居家养名之时便有所追随与襄助,不过后来党锢解开,他一度归家自行出仕,却是暂时离开了袁绍。而此番荀彧归乡,正逢冀州牧韩馥派人回乡借家人去邺城,便劝谏荀氏以及颍川世族趁机去冀州以避家乡战乱。有部分人没去,但也有不少人选择认可荀彧的见解,然后举族往邺城而走。     其中,陈氏、部分荀氏、钟氏没有离开,而辛氏、郭氏,和另一半荀氏却是一起出动,来到了邺城。后来,韩馥选择依靠袁绍来防御公孙珣,派出了大量援军和粮草来河内支援袁绍,这些世族精英因为多与袁绍是故识,所以多有来军前效力之人。     辛评作为当日故人,自然是上来便得到了信重,而此人此时出言,袁绍也是立即有所醒悟。     袁本初早早便有了自己的心思,他被董卓逐出洛阳后,一开始还是想回去的,包括组织讨董的前期阶段,也是真心想回去的……毕竟嘛,那是洛阳,政治意义毋庸置疑。     然而,眼见着公孙珣整合北地,出兵雁门,袁绍却是动了一些别样的心思——他心知肚明,如今天下能对他袁本初构成威胁的不过是区区三人,一个董卓、一个公孙珣、一个袁术,而董卓、公孙珣之所以能如此,靠的是底盘和兵马。     于是乎,理所当然的,袁本初便有了壮大实力之意,不说就此割据,最起码是有了试图全方位控制关东联军的意思。包括之前他不愿意去酸枣露面,还摆出盟主的架势对那些诸侯呼来喝去,与其说是与袁术怄气,与其说是小人得志,倒不如是利用自己在讨董大局中的必要性,对关东诸侯进行了一场服从性测试。     当然了,结果很让人失望。     但来不及多想,很快,就在数日前,随着酸枣联军的兀自歃血会盟,董卓居然鸩杀废天子刘辨,却是在政治上将了袁绍一军,而这位自表为车骑将军的昔日天下楷模,也是陡然醒悟,确实要放弃政治上的努力,用地盘和兵马来解决问题了。     那么地盘和兵马何处来?     此时此刻,最简单,也确实是最合理的掠夺对象,恰恰是这些关东诸侯——全面统合关东联军,收编其中的服从者,兼并其中的反抗者,才是袁绍如今的首要任务。     当然了,得打着讨董的旗号,利用好联军盟主的身份才行。     所以说,当辛仲治其人有所提醒后,袁绍自然立即醒悟——虽然王匡向来恭顺,但此时乃是趁机吞并王匡的绝佳时机!     操作的好,本就在屁股底下的河内便可以直接入手了。     “五千骑兵,一万步卒,未免太多了些,不划算。”许攸也捻须对辛评的意见表示了认可。“尽出营中五千骑兵就足够了!”     “不错,虽然王匡王太守今日下午去了更上游的地方,但小平津有危险,他才是最着急的人,其人必然再引全军回师救援。”逢纪更是暗戳戳的提出了坐山观虎斗,再趁势吞并的意思。“不妨让王太守先行奋战,我军以骑兵之利驰援,观察形势,确保小平津不失便可。”     对此,已经完全领会一众幕中智谋之士意思的袁绍颔首不止,这才派出了区区不到五千人的骑兵部队。至于说,颜良之前之所以有所犹豫,不是不敢战,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战,而是他早就受到提点,要利用好骑兵优势,确保王匡实力大损后再出兵保住小平津。     只不过,他此番倒了八辈子霉,遇到了一个吕布和贾诩的组合,来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友军没事我先亡。     而颜良既然引兵而走,一万步卒也已经装备完毕,却又要解散,而许攸却是忽然趁机建议,何妨趁机袭河对岸的胡轸部,以确保此战胜负?     毕竟,这还在打仗,在讨董,偏偏敌人首先开战示威,那正该打回去,所谓以其人之道还诸彼身,以正视听!     于是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