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夫子如何较去留(第3/4页)  覆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公孙珣看见此人先是明显一怔,然后却又在心中连连感慨不已。     原来,紧随其后的居然是韩浩韩元嗣。     平心而论,常林在此处相候虽然让人喜不自胜,但从公孙珣的心态来说,却又只能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毕竟,这个人的德行、才能、性格都是一等一出挑,虽然公孙珣幕下不过数月,却如锥处囊中一般脱颖而出,堪称河内士子之首。     他能来,反而给人一种这就是常伯槐的感觉。     可韩浩呢?虽然司马直生前有言,说韩浩是郝萌、方悦等人中最为出挑的一个,非是一般武夫。可是之前在河内行政,公孙珣实在没有看出来这个韩浩的出色之处。     论武艺,那个郝萌不愧是另一个时空中吕布麾下的健将,骑射俱佳,颇显骁勇;论名声,其实倒是方悦仗着家世更高一筹;至于韩浩,则像是夹在二人中间的那种,武不出挑,名不显著,而且不善言辞,再加上相处时日较短,所以很快就被公孙珣给忽视了。     但所谓板荡识人心,今时今日,公孙珣弃职归乡,于大多数河内人士而言,或是担心浪费时间耽误前程,或是觉得辽西太远,心存畏惧,所以纷纷沉寂。而正是这一片沉默目送之中,其人却脱颖而出……这不是正说明司马直昔日看人的眼光吗?     韩浩韩元嗣其人,确实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托付重任的忠勇之辈。     回到眼前,公孙珣心中明了,却也不多言,只是接过荐,便直接吩咐:“义从渐多,沿途盗匪也不少,元嗣要好好辅助义公,约束得当。”     韩浩不善言辞,也只是在众人的或审视或惊的目光中拱手称是,然后便立到了韩当身后。     “君侯。”就在公孙珣心情正好之时,旁边的关羽却也忍耐不住了。“羽虽不才,却也不是贪恋名位之人,区区千石县令,未尝放在眼里?愿弃职随君侯往归辽西。”     公孙珣看了一眼关羽,却是笑而不语,反而引众直接入营去了。     关羽无奈,想要追入,却被刻意停在此处的吕范突然上前拦住:“云长何等人物,为何反而对君侯生疑了呢?”     关羽当即凛然相对:“长史这是什么话?如常、韩二人,不过随君侯数月,也知道守君臣之义,怎么我要弃职相从反而成了对君侯生疑了呢?”     “云长思虑不周啊。”吕范摊手言道。“常、韩两位未曾在仕途之上登堂入室,而且追随君侯日短,正因如此,他们才要专门相从,以示决心。可云长你呢?你自邯郸相随,随君侯出生入死,堪称君侯麾下第一心腹之将,你们二位关系早就坚如镔铁了,如此情形还要刻意相从,求得是什么?莫非你留在此处,数年不从君侯,便会忘了君侯的恩义吗?”     关羽一时捻须无言。     “云长听我一言。”吕子衡上前一步正色劝道。“天下危殆,君侯此次归隐乃是为了将来复出廓清天下,又不是一去不复返。你身为君侯信重之人,正该留在外面,以作必要时的呼应,这样才能对君侯有所帮助。而如今,君侯早有信与你还有牵子经,还有各处诸位,让你们各安其职,你若是非要弃职追随,不仅让这些人难堪,更会影响君侯的清誉,让人让觉得君侯是个小肚鸡肠之人,与你相互生疑……你说,这是忠义之士该做的吗?”     关羽依旧捋须不言。     吕范知道其人性格,晓得对方是听了进去,只是性格使然,绝不会轻易认错罢了……于是,便拱手相对,转身入营中去了。     ————我是去留自便的分割线————     “韩浩者,字元嗣,河内人也。黄巾乱,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藩卫。太祖领河内守,大辟河内豪杰,为掾属、御属者不计其数,浩为御属,不显于幕中。及故太尉刘宽薨,河内司马直死谏于孟津,太祖以阉宦当道,弃职往归辽西,河内属者数十,皆荐公卿。独常林、韩浩二人明受荐,暗负剑从之,太祖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